一、公司概况
1.1 公司全称与成立时间
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东北证券”)成立于1992年,前身为吉林省证券公司。2007年通过借壳锦州六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(股票代码:000686),是吉林省唯一一家本土上市券商,实际控制人为吉林亚泰集团。
1.2 资产规模与员工数量
截至2023年末,公司总资产规模约860亿元人民币,员工总数约3500人。在全国设有86家分支机构,覆盖28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,托管客户资产规模超2000亿元。
1.3 分支机构
- 核心子公司:
- 东证融汇证券资产管理(资管业务主体)
- 东证融达投资(另类投资平台)
- 东证期货(全资期货子公司)
- 区域布局:以长春、沈阳、哈尔滨为东北核心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设业务总部。
二、主营业务与收入结构
2.1 主营业务
东北证券聚焦全牌照证券服务,核心业务包括:
- 财富管理(经纪业务、两融业务)
- 投资银行(IPO、债券承销)
- 资产管理(公募基金、私募产品)
- 自营投资(权益、固收类投资)
- 金融科技(智能投顾、交易系统开发)
2.2 收入构成(2023年数据)
业务板块 | 收入占比 | 毛利率 |
---|---|---|
经纪业务 | 40% | 55% |
自营投资 | 25% | 70% |
资产管理 | 15% | 60% |
投资银行 | 12% | 45% |
其他 | 8% | 30% |
2.3 客户分布与获客渠道
- 客户类型:
- 零售投资者(占客户总数85%,户均资产约50万元)
- 机构客户(公募基金、保险资管占12%)
- 企业客户(IPO及发债企业占3%)
- 获客模式:
- 线下网点(东北地区占60%)
- 线上平台(APP及第三方导流占30%)
- 战略合作(银行渠道获客占10%)
三、核心管理层
3.1 历任董事长/总裁
- 矫正中(2008–2015年):完成上市并确立全国化布局;
- 李福春(2015–2020年):推动资管业务转型,管理规模突破1000亿元;
- 何俊岩(2020年至今):现任董事长,提出”数智化+”战略,2023年金融科技投入增长40%。
3.2 管理团队特色
高管团队证券从业年限平均超15年,投行团队拥有保荐代表人56名,信息技术人员占比提升至18%。
四、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
4.1 市场份额
- 经纪业务:全国市占率约1.2%,排名第35位;
- 债券承销:企业债承销规模排名第18位;
- 资管业务:主动管理规模排名第25位。
4.2 主要竞争对手
券商名称 | 2023年营收(亿元) | 核心优势 |
---|---|---|
国金证券 | 65 | 投行项目储备丰富 |
东吴证券 | 70 | 区域深耕优势 |
财通证券 | 85 | 财富管理转型领先 |
华林证券 | 30 | 金融科技特色突出 |
五、股价表现与财务健康
5.1 股价数据(截至2024年6月)
- 当前股价:7.8元/股
- 历史最高价:18.6元/股(2015年6月)
- 历史最低价:5.2元/股(2022年10月)
5.2 财务健康指标
指标 | 东北证券(2023) | 证券行业平均 |
---|---|---|
资产负债率 | 75% | 78% |
流动比率 | 1.1 | 1.0 |
净利润率 | 22% | 25% |
ROE(净资产收益率) | 6% | 7% |
5.3 风险指标
- 市场波动敏感度:自营投资占净资产比例达80%,上证指数每下跌10%将减少净利润3.5亿元;
- 信用业务风险:两融业务维持担保比例260%(行业平均280%)。
六、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
6.1 主要股东(2023年末)
- 吉林亚泰集团:持股30.8%(实际控制人)
- 长春长泰投资:持股7.5%
-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:持股5.2%
6.2 机构持仓
机构名称 | 持股比例 | 持仓市值(亿元) |
---|---|---|
易方达沪深300ETF | 1.8% | 2.5 |
华夏证券ETF | 1.2% | 1.7 |
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 | 0.9% | 1.3 |
七、潜在风险分析
7.1 政策风险
- 佣金费率改革:若推行”零佣金”试点,经纪业务收入或减少30%;
- 资管新规:通道业务持续压降,存量产品整改压力大。
7.2 国际形势
- 外资竞争:摩根大通等外资券商加速布局,高净值客户争夺加剧;
- 中概股波动:美股中概股回归遇阻,投行业务收入增长受限。
八、联系方式
- 总部地址: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生态大街6666号
- 联系电话:0431-8509XXXX
- 官方网站:www.nesc.cn
结语
东北证券依托区域资源优势,在经纪与资管领域保持竞争力,但需突破全国化发展瓶颈。投资者应关注其金融科技赋能成效与投行项目储备,警惕市场波动对自营业务的冲击。短期估值处于历史低位,中长期需验证差异化竞争策略的有效性。